芒果栽培(點圖片看更多內容)

文章轉載自原玉井區農會網站 

學名:Mangifera indica, L.
科別:漆樹科
英名:Mango
別名:檬果、檨仔
特徵:芒果樹為熱帶果樹,常綠喬木,株高10~20公尺,需日照充足,1~3月開花,花頂生,花雜性,小形而多數,圓錐花序,花軸帶紅色,淡黃色,果實黃綠色或紅色,味美。葉互生,有柄,長橢圓形,全綠,銳頭,平滑,全緣,新葉暗紫褐色,葉、枝折斷有白到透明膠狀乳汁,會引起皮膚過敏、發癢。
用途:果樹、果可生食、製乾、果汁、罐頭等,亦可為庭園樹。

 

由來
檬果是由英文Mango音譯而來,學名:Mangifera indica L.,以後為方便起見,漸漸演變為較通俗的「芒果」。芒果原產於印度,為漆樹科(Anacardiaceae)熱帶果樹,根據文獻記載,印度栽培芒果始於四千多年前,在紀元前四、五世紀傳入馬來群島,十六世紀經葡萄牙人輸入東非、西非再轉入巴西,十七世紀上半葉傳入菲律賓,十八世紀末期經英國人傳入牙買加,十九世紀初經西班牙人由印度及菲律賓分別引入墨西哥,1883年再由墨西哥傳入夏威夷及佛羅里達州而進入美國。目前東南亞國家如印度、緬甸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,以及中東、澳洲、東南非洲、夏威夷、中南美等地區都有商業性栽培,全世界年產量約1,400萬公噸,大部份供應內銷,極少部分輸銷國外(黃子彬,1986)。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(FAO)統計資料顯示,2001年世界芒果總產量約2,500萬噸,收穫面積達300萬公頃。
臺灣於440年前,即西元1561年(明朝嘉靖40年間),首次引進,種於臺南市的六甲區,是為臺灣栽種芒果之肇始,據傳官田、新化、左鎮尚有幾株百年的老芒果樹,則為先人所種而遺留或不斷繁衍下來。目前臺灣地區栽培面積約為21,000公頃,主要分佈於臺南、屏東、高雄等地區。 

 

演變歷史
早年時期(1562~1662年)
西元1562年,即明朝嘉靖年間,首次引進來臺種植,大部份栽植於臺南市六甲區及其附近鄉鎮,如官田、東山、白河等,數十年後亦傳至新化山區種植。主要品種有:
1.柴檨仔 2.香檨仔 3.肉檨仔 4.牛犀仔 5.柿果檨仔 6.花蓮檨仔
經多年之繁殖,漸漸被馴化而適合臺灣南部之風土。其中以「柴檨仔」為最多,亦即一般所稱「土芒果」、「本地種」、「在來種」或「土檨仔」。

其餘五個品種亦只有少量或趣味性栽培。柴檨仔最大的特點為抗病蟲害強,具有濃郁的香味,豐產,耐旱及管理容易,為供做情人果之上選材料。然纖維粗、果形小、種子大,果肉薄,影響到加工之步留為其最大之缺點,平均果重120公克,種子重27.3公克,糖14.9Brix,酸度0.232%。「香檨仔」的品質最佳,在未成熟前即有濃郁且特殊之香氣,及至成熟,香氣更是迷人,但易受果實蠅之危害,且在成熟期易感染果實蒂腐病和隔年結果,抗炭疽病,平均果重272公克,種子重47公克,糖度12.8Brix,酸度0.12%,頗受消費者之喜歡,惜產量偏低,無法供做經濟栽培之品種。「肉檨仔」的花穗紅色,葉片濃綠,果實細小,種子大,果肉薄,品質不佳,然抗病蟲害強,僅供做雜交之材料,並無栽培之價值,平均果重98公克,種子重29公克,糖度18.4Brix,酸度0.85%。「牛犀檨仔」之果形最為碩大,但易受果實蠅危害,果實無法在樹上成熟,須經催熟方可食用,且有一特殊的牛腥味,故名牛犀檨仔,果實不耐運輸,現幾遭淘汰。「柿果檨仔」俗稱「柿果香」,有一特殊香味,頗受消費者之喜歡,惜產量太低,且易隔年結果,品質甚佳,惟現僅留存幾株供趣味性的栽培。 

日據時代(1912~1913年)
為改良芒果品質,由印度引入優良品種如Pearl,Hafoas等試種,1916年日本三井物產會社再由印度加爾各答引入Onza,Java,Appelgroom等品種,這些品種因皆由南洋地區引進,故稱為"南洋種"。以前陸續引進者如Appelgroom,Alphonso,Aroemanis,Bombay,Carabao,Gadoeng,Java,Manis,
Pairi,Pico,Sandersha,Wagi等33個品種。這些品種之風味及品質均甚佳,但不耐臺灣之低溫,故結果率均很低,目前僅剩White(俗稱香蕉芒果或象牙芒果),Carabao,及Aroemanis等三個品種尚有人種植,其餘已未見栽培。 

日據以後引進(1954~1960年、1967~1973年)
一九五四年,農復會引種考察團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(Irwin),海頓(Haden),吉祿(Zill),肯特(Kent),凱特(Keitt)等五個品種,經試種後,於49年推廣種植,其中吉祿因果實小,成熟後即軟化,且皮薄不耐運輸,較不受歡迎。肯特因產量偏低,炭疽病嚴重,且果實易軟化,不耐貯藏及運輸,故在試種時即被認為不適合推廣。海頓在推廣當初最受人爭議,因在開花授粉期及幼果生育期需較高溫的情形下才能順利著果發育,臺灣有如此之氣候環境的地區不多,現在尚有6.8%的栽植面積,主要分佈於枋寮、長治。愛文品種最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喜歡,其最大的特點為產量穩定,不易有隔年結果之現象,且果實大小適中,外表色澤鮮艷,皮薄肉細,幾無纖維,甜中帶酸,常吃或多吃亦不覺得膩,果重約320~450公克,糖度一般為12~15Brix,種子細小,只佔果重的7.3%,為臺灣栽培面積最廣的品種,然不抗病蟲害為其最大缺點。
一九六七年及一九七○年,農復會園藝作物引種考察團又分別自夏威夷、墨西哥、秘魯、波多黎各、牙買加、以色列、泰國及印尼引進30餘品種,經試種後,於62年推廣大益利(Dasheri),阿蘋(Ahping),愛德華(Edward),拔卡南(Buchanan),寶貝(Pope),肯生(Kensington),萬利(Vanrag)及聖心(Sensation)共八種。但自推廣後僅有聖心品種稍被果農所接受,因會隔年結果,且正常產期在愛文之中後期,其品質遜於愛文且售價約為愛文的80%,故除用摘花穗來延後產期外,實無栽培之價值,全國栽培面積僅存0.4%,大部份種植於臺南市。上述引進之品種,因均引自美國佛羅里達及夏威夷,因此通稱「美國種」或「改良種」。

近代時期:

高雄市六龜區果農黃金煌先生以懷特品種為母本,凱特品種為父本,進行交配授粉工作,育成金煌1號,果實碩大,著果率高,產量豐,甜度高,抗病蟲害強,品質優良,肉質細嫩幾無纖維。於一九八○年逐步推廣種植,為國內第一個自行育成的新品種。目前主要栽培地區為高雄市的六龜區及臺南市的玉井鄉區。金煌一號的樹幹均有直立徒長的現象,很難應用整枝修剪的方式使植株矮化。葉片寬厚濃綠,花軸鮮紅,花穗、花朵均較大於其他品種,果重約0.6~2.0公斤,糖度17Brix左右,種子極扁且薄,僅佔果重的4%,金煌一號的果實無法在樹上掛熟(即十分熟),應在八分熟採收為宜,因該品種若在樹上待至九分熟以上,其果肉的內部組織會有劣變現象。

1985年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育成「台農一號」及「台農二號」。該分所於1969年,以其種源保存之45個品種,經自然雜交後混合採收之種子,由播種繁殖之後裔選出,當初共計培育幼苗216株,於1971年定植,1972~1975年培育幼苗,1976~1981年進行性狀選拔及果實品質分析,1982~1985年進行地方試種,待確定優良性狀後,於1985年6月19日審查通過命名推廣。由雜交授粉至命名通過,前後共歷時16年,新育成品種之性狀及果實品質如下:台農一號:樹型矮性,枝梢短小,葉柄強韌,抗風力強,葉片狹小,葉緣呈波狀,植株單寧含量高,因此嫁接成活率低,花期稍早於愛文,著果率高,果實扁卵形,重約200公克,亦有多數在200公克以下,售價稍低於愛文之同級品,糖度高達16~22Brix之間,在推廣時,果實稍有樹脂味,但經多年之種植,現已被馴化。果實向陽面呈淡紅色,可在8~9分熟時剪下催熟,為臺灣現有品種中最易催熟的品種,在樹上掛黃過熟時,果肉稍具酸味。經催熟後,果皮淡紅色部份會保留原色,綠色部份則將轉變為黃色,外表相當漂亮。果實除甜度高、香味濃郁外,果肉稍硬耐運輸,水份較少耐貯藏,種子佔果肉之12%,品質極優,對炭疽病之抵抗性較愛文強,在栽植期間噴藥的次數可比愛文減少很多次,為省工栽培之最佳品種。目前全國栽培面積約有200公頃。

台農二號:早熟種,5~7月成熟,最易辨認的地方為果實的果蒂突起,呈尖橢圓形,果重平均319公克,果肉黃色,糖度17.7Brix,但種子稍大,佔果實之12.5%,因肉質稍粗,結實率不高,故推廣後農民種植之意願不高,在果園中很少看到。

 

生態 


芒果為深根性多年生果樹,根的主要功能除有固定植株外,可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及養分,同時也能貯藏營養物質。一般而言,由播種且未經移植的實生苗,具有明顯的主根,粗大而直生,因此植株頗有耐旱、耐水及耐風等特性,而經移植的實生苗或嫁接苗,則因無明顯主根,樹齡較實生苗短,耐旱、耐水及耐風均較差。
根群之發育與品種及所生長的土壤條件之關係密切,在來種和金煌品種之根群最廣且深,美國品種次之,台農一號根群之分佈則較淺且窄。栽培地之土壤條件不同,根群的分佈也不同,在土層深厚,地下水位低,通氣性良好,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地,根群之分佈較寬廣,植株生育也較旺盛,然營養生長過盛,常影響生殖生長。


芒果之莖屬木本植物莖,一般依其生長外形可分為主幹及側生枝條。主幹為地際部以上至分枝點以下的部分,側生枝條由主幹長出,分為主枝,亞主枝,三級枝,四級枝……等,具有支持及輸導之功能。
側生枝條之生長,如為直立式,因具有頂芽優勢,故較易徒長,搶奪養分及引起日後管理作業如套袋、修剪及噴藥上之不便與困擾,應予以剪除。橫式側生枝為良好“樹裙”的結果枝,須多加培養及利用。
芒果樹冠大小及形態,常依品種而異,在來種較為直立如三角形,金煌品種則比在來種更為挺直,而台農一號及聖心品種則較矮小,較不佔空間。愛文品種之樹冠較易開展且適中,較為容易修剪。一般豐產的植株較矮小,反之則較高翹。
芒果的樹冠以開張性較為理想,因通風良好、日照充足,所結的果實及品質均較佳,色澤較為鮮艷。直立性強的品種如在來種、金煌等,在來種可以修剪方式改進,金煌則需以誘引等人工方法改進它。


芒果葉片互生、全緣、革質,葉片的形狀大致有橢圓披針形、闊橢圓披針形(葉片中間較大者),卵狀橢圓披針形(葉基部較大者)。葉面隨著品種之不同而有平展或皺折;葉緣有平狀、波狀、折疊或扭曲型;葉尖有鈍尖、漸尖、急尖等;葉基有卵圓形、披針形。嫩葉顏色各有不同,以在來種為例:最初為紅色,以後漸次轉變為紫紅色→淡紫色→淡綠色→綠色,成熟時為濃綠色,待至老化時再轉變為黃褐色,終至脫落。
葉片為植株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和貯藏養分的主要器官,保護葉片使它隨著枝條的延伸生長,增大葉面積製造大量營養物質,將為日後豐產栽培上的一項重要措施。
葉面積的大小,通常是以葉面積係數來表示(即總葉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),芒果的產量在一定範圍內與葉面積係數成正相關,果實的大小也與葉片的數量成正相關。葉面積小果實亦小,對提高產量不利,尤以果實重量如愛文品種均在300g以下,將影響到產量及售價。但葉面積過大,即栽培過密或生長過渡旺盛,樹體結構不合理,也必然導致株間光照不足,影響到果實之著色不良,酸度高,品質低劣,售價自然低落。
葉面積大小、分布和動態與產量的關係非常密切,如果葉片稀疏,養分不足。初期葉面積的發展必然較慢,而且葉面積較小,後期也容易早衰,影響營養物質的累積和產量。當枝條新梢開始生長時,是利用樹體中的貯存養分,因此,前一年中樹體累積營養物質的多少與新梢的前期生長有密切關係。當枝條的延伸生長,葉片增多,葉面積增大後,則主要由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營養進行光合作用,製造大量營養物質,此時枝條生長最快,葉片最多,將很快地進入生長旺盛期。


芒果花為圓錐花序,大部分頂生,偶爾有腋生但不易著果。依花序之長短及有無混合葉片分為純圓錐花序、混合圓錐花序及短圓錐花序三種。純圓錐花序最普遍亦較易著果,花序中無混生葉片,大部分開放於早期花,混合圓錐花序大部分開放於中期花,在花序中之基部混生葉片或苞片狀小葉,亦可著果,短圓錐花序大部分開放於晚期花,花穗長度約只5~10公分,為正常花序長度之1/6~1/3,花穗基部著生多片的新葉,不能著果或僅著單偽果。
芒果每一花穗平均約500~1500朵小花,每朵小花之花性可分為雄花及兩性花,同一花穗之雄花數目大都較兩性花少,除雄花及兩性花二種主要花性外,亦有學者在波多黎各(Puerto Rico)調查,發現有為數極少的花存在。雄花及兩性花器之雄蕊群中,通常僅具有一枚功能雄蕊(Functional stamen),惟有時會產生二枚或極罕見的三枚功能雄蕊。兩性花通常具有一個球形子房,著生於五裂之圓盤上,惟偶爾亦可產生2~3個子房之畸形花,愛文品種較海頓品種較易出現畸形花,溫室生長之植株比田間生長者易產生多雌性的兩性花。
芒果花之柱頭較花藥(anther)為高,要依靠任何機械作用將花粉搖落到柱頭上的可能性極少。風和昆蟲有助於授粉,蜜蜂和蒼蠅是最常見的媒介昆蟲。小花多數在早上開放,9~12點鐘花藥開裂數目達到最高,一個花藥完全開裂所需時間為6分鐘,早上8~10點鐘花粉活力最高,12點鐘左右逐漸下降,下午又升高一次,因此以早上較易產生有效授粉。
小花花器構造之發育依序為萼片、花瓣、功能雄蕊、退化雄蕊、心皮及花盤等。花序開花時小花中的兩性花在極短的時間開放,惟與雄花開放之高峰期並不一致。海頓品種在開花期之最初10天,兩性花比率最大。在菲律賓調查pico及Carabao等品種的花穗,發現第一朵花是兩性花,開花後第三天雄花才出現,且在開花後14~15天,雄花數才多於兩性花。在澳洲調查愛文等六個品種,在開花期之前半段時間兩性花開放較多,平均為64.9%,雄花僅佔20.3%,至於花期後半段,則雄花開放較多,平均為79.7%,兩性花佔35.1%。
在臺灣調查愛文、海頓及凱特等品種,花穗抽出初期兩性花多,中後期則雄花佔優勢,開花後第10天兩性花數目達到最高峰,雄花則在花開後第16天出現最多。

生育習性
1.臺灣各栽培地區之週年生育習性
  由美國引進的品種,以愛文最受生產者及消費者之喜愛,主要產區分佈於屏東、高雄、臺南等地區,其餘如嘉義縣水上鄉,南投縣水里鄉、臺中市新社區等只有零星栽培。愛文品種在不同地區栽培,開花期及結果期受溫度之影響很大,溫度高,自開花至採收期間短,反之則長。屏東地區愛文品種的開花期約在12月中~下旬,1~2月結幼果,3月為生理落果期,4月為果實肥大期,5月為成熟及收穫期。高雄、臺南地區一般開花期約在1~3月,開花期分為早、中、晚三期,早期花在元月或元月以前零星開放,中期花在2月,晚期花在3月開放,早~中期花有較佳的結果率,晚期花最差,早~中期花時常遭受冷霜危害。4月為幼果期,亦為生理落果期,為數眾多未經授粉的單偽果,大部份在此時落果,5月~6月中旬為果實肥大期,6月下旬~7月為成熟及果實採收期(凱特等晚熟品種可延後至8~9月採收),8月~11月為生育期,12月為花芽分化期。
2.枝條生長習性
      幼年期芒果枝梢由頂端每年約可抽5~7次梢,而每次梢從萌芽、展葉及葉片顏色由紅綠色轉變為綠色至頂芽停止生長,為期約需30天,每長出一梢俗稱為”一節“。每一枝梢靠近頂端之葉片較為密集,故很容易區別。枝梢的生長一般可分為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,從抽梢開始經展葉到枝條生長、成熟等過程均屬營養生長。而生殖生長則在枝條成熟後之花芽分化,繼之抽穗→開花→結果→成熟採收等過程均屬生殖生長。兩種不同的生長,在同一株植株中是互為消長,在果園中常見植株生長茂盛,但是開花或結實不良,即為營養生長較旺盛,反之,結果量很高的植株,生殖生長較旺盛,營養生長則較衰弱。如何控制二種不同的生長,使它能生長得恰到好處,將為栽培管理技術上的重點之一。進入結果的植株每年之抽梢約只有3~5次,第一次梢約在7月之果實採收期,第二次梢在秋季9月~10月間,第三次梢在開花期前30~45天,此次梢若較早抽出,可抽出純花芽,若抽梢較晚,則較易發生花穗上有葉片之混合花芽,第四次梢在2~3月不再有花穗抽出,若有再抽第五次梢者,則通常不很明顯或不定時抽梢,視修剪、施肥或其他不同的管理方法而定。
3.開花與結果習性
      芒果花穗大部份均從枝條的頂端抽出,部分可從樹幹,由樹幹抽出之花雖能開花結實但成熟前極易落果。能抽花穗的枝梢大部份均在同一年生枝條中的第2~3次梢,若連續抽四次以上的梢,則由於營養生長過於旺盛不能抽穗開花。芒果在大量開花結實後,常因營養過份消耗,使樹勢衰弱,生長及抽梢停頓,此時若未及時施肥,將影響翌年的產量而形成小年或隔年結果。若在採收後有足夠的養分可供植株抽新梢,將是克服及縮小大小年幅度的重要方法。芒果開花期的長短常受氣溫之影響,氣溫高花期短,氣溫低如遇寒流、霪雨時,則花期會因而延長。芒果為圓錐花序,每花序由500~1500朵小花組成,可分雄花及兩性花二種,花序的基部雄花數較多,愈至頂端愈少,而兩性花在花序上的分佈比率則頂端高於基部。雌蕊柱頭的感應性(Receptibility),自開花後可持續72小時,但以第1天者為最佳。雄蕊的花粉粒在柱頭上約經1個半小時發芽,花粉之傳播由於花粉粒較粘重,主要靠蒼蠅,而蜜蜂因芒果具有“漆酸味”而不喜靠近及採花粉,所以不是良好的媒介昆蟲。已授精的子房在花謝後即漸地轉為綠色圓形小果,約在一個月後即可分辨出是否可以正常結果,若經完全授粉受精,小果在此時長度會自然拉長,而後正常地快生長與肥大,若未經正常授粉,則常產生單偽結果,果形圓形,常於生理落果期即行落果,若未落果而繼續生長,則頂多長至如鴨蛋大小或更小即停止生長,而漸次成熟成無籽果,俗稱“珍珠果”。在臺南地區的愛文芒果從開花到採收約需180天,但在溫度較高的屏東枋山地區則僅需150天。成熟期的早晚,除與溫度有關外,與品種之關係密切,早熟種如在來種、台農一號,中熟種如愛文、海頓,晚熟種如金煌、凱特、聖心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