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眼(點圖片看更多內容)
常綠大喬木,高6-10米。長橢圓形葉子互生,全緣、革質、光滑無毛,長6-10厘米,寬2-4厘米,基部傾斜。開黃白小花,有雄性與雌性兩性花,成實於初秋。其實纍纍而墜,外形圓滾,如彈丸卻略小於荔枝,皮青褐色,革質而脆,果肉味甜可吃。去皮則晶瑩剔透偏漿白,隱約可見內里紅黑色果核,極似眼珠,故以「龍眼」名之。
從漢代的時候人們就經常將龍眼、荔枝兩種水果並稱。其中緣由包括這兩種水果的產區非常一致。早在北宋的時候,《圖經本草》的作者蘇頌就注意到:「出荔枝處,皆有之」。另外,這兩種果樹的樹形和樹葉都非常相似。一般而言,荔枝成熟比龍眼早,而且果實比龍眼大,因此,龍眼有亞荔枝、荔枝奴的別名。
龍眼和荔枝齊名。作為一種水果它雖不如荔枝那樣味美多汁,但它所具有的滋補功能歷來為人們所稱道。經常用作制果乾和果膏,作為滋補劑。對於龍眼的營養價值,我們可以從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記述中看出古人的認識。原書寫道:「久服強魂、聰明、強身不老,通神明。一名益智。」
龍眼與荔枝不同,這是一種需要嫁接的果樹,《廣東新語》記載:「龍眼必經博接乃子,花頭十汰七八」。實際上華南人民可能很早(當與北方接梨同期)就發明了龍眼嫁接技術。現在龍眼仍常用播種繁殖,然後再進行嫁接栽培。荔枝和龍眼都是非常受閩粵一帶人民喜愛的果樹。
臺南栽種以山區為主,現面積最多為東山及南化,加工烘烤後做成龍眼乾增加其農產價值。